寻妹论坛,暗香阁论坛官网,梦雨楼梦雨楼论坛

《芈月传》穿对了吗?

人生十六七 2018年02月16日 04:19

《芈月传》"穿"对了吗?

向东

作为跨年大剧,《芈月传》又一次掀起了收视狂潮,作为《甄嬛传》原班人马倾力打造的又一部宫廷大戏,它与其他架空剧不一样,该剧是根据秦宣太后历史改编而成。剧中人物服饰华美、巍峨高冠,但他们穿对了吗?有学者指出,该剧服装造型与战国末期至秦朝的装扮颇有出入,甚至犯了不少张冠李戴的常识错误。

错误1 赵文瑄的冕冠垂旒搞错啦

周代盛行冕服制度,冕服中的冕冠,就是君王头上戴的有护板的冠。冕服制度,周代已具备规模。冕冠上的垂旒数由冕的种类与戴冕者身份来确定,有三旒、五旒、七旒、九旒与十二旒等。衮冕十二旒,每旒十二颗玉,以五彩玉为之,用玉二百八十八颗(前后两面);鷩冕九旒,用玉二百一十六颗;毳冕七旒,用玉一百六十八颗;絺冕五旒,用玉一百二十颗;玄冕三旒,用玉七十二颗。戴十二旒者为帝王,诸侯、卿大夫、大夫,只能九旒、七旒、五旒。垂旒的数量与身份是对应的,垂旒多的,说明官位大,品级高;垂旒少的,官小品低。因此不管官员认识不认识,通过冠冕的垂旒,就可以看出官位高低,对于从事服务、保卫工作的侍从来说,尤其重要。一眼就辨别出大官、小官,引导时很方便,享受不同等级服务时,也不会出错。《芈月传》中,赵文瑄饰演的楚威王戴冕冠,但是垂旒不对。君王垂旒前后各12,每旒12颗玉,但赵文瑄的是11垂旒,而且旒珠不是玉,远远不止12颗,是三十几颗。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垂旒。

错误2 冕服少了“十二章纹”

古时候冕服上绣有十二章纹。周代冕服多为玄衣、纁裳,上衣颜色象征未明之衣,下裳表示黄昏之地。集天地之一统,有提醒君王勤政的用意。衣服上绣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龙、华虫、宗彝、藻、火、粉米、黼、黻十二章纹。十二章纹的色彩,根据典籍,山龙纯青色,华虫纯黄色,宗彝为黑色,藻为白色,火为红色,粉米为白色;日用白色,月用青色,星辰用黄色,因此有白、青、黄、赤、黑五色,绣之于衣,就是五彩。古代帝王在最重要、最隆重的祭祀场合下,穿十二章纹的冕服。依照礼节的轻重,冕服及其章纹有所递减。王公贵胄,文武百官的礼服(冕服)及其章纹也依次递减。王的冕服由山而下用九章,侯、伯冕服章纹由华虫以下用七章,子、男冕服由藻以下用五章,卿大夫冕服由粉米以下用三章。但《芈月传》中,没见到十二章纹。没有十二章纹的服饰,就不符合冕服制度。

错误3 战国妃嫔不流行“高髻”

西周战国至秦汉时期,皇后、嫔妃有相应的服饰,及冠饰、发髻。《芈月传》在冠饰加上了很多金饰品、珠翠,这不符合时代特点。战国至秦代的女性发髻,高髻并不普遍,高大、巍峨的发髻始于汉代末年,魏晋时期则趋向鼎盛,而且创新了更为高大的发髻,比如说飞天髻、随云髻等。有的发髻高约一尺。比如盘桓髻形制为梳綰时将发掠至头顶,合为一束,盘旋成髻,远望如层层叠云。始于汉代,盛行于六朝,沿袭至隋唐。逥心髻形制为发盘旋于顶,呈高耸状。郁葱髻,形制推测为发成蓬松装,如树木郁郁葱葱状。《芈月传》将魏晋时期的高发髻移植过来不妥。商代的女性发髻特点是总发于顶,脑后垂辫,至春秋战国、秦代,大致沿袭,虽有变化,很少有高髻,有的也是椎髻(注意不是高髻),即在脑袋后面多出一块髻。秦代以降至汉代,则流行堕马髻。完全没有魏晋时期借助木头、假发套制造出来的非常高大的发髻(高髻)。

此外,珠翠、点翠等工艺,大致在宋代才有,宋代皇后有凤冠,明清更盛。战国至秦汉时期,皇后、嫔妃的冠饰没有那么复杂。

人物 服装 文章
你该读读这些:一周精选导览
更多内容...

TOP

More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丁青县| 新津县| 甘谷县| 高唐县| 根河市| 巢湖市| 侯马市| 株洲县| 凤冈县| 上杭县| 桃江县| 固安县| 汝城县| 宣恩县| 吉木乃县| 安福县| 湘乡市| 吉安县| 株洲市| 通河县| 高阳县| 邢台市| 甘洛县| 武宁县| 盐山县| 腾冲县| 榆社县| 屏东市| 桐庐县| 改则县| 玉田县| 河东区| 海阳市| 汉阴县| 永清县| 巴塘县| 永嘉县| 县级市| 凌海市| 白朗县| 海盐县|